在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的深切河谷间,中国水电建设者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豪迈气概,用二十余载光阴铸就了一座座世界级高坝,书写了人类工程史上的壮丽篇章。从 315 米的双江口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到 277 米的白鹤滩混凝土拱坝,从 9 度抗震设防的拉哇水电站到智能建造的卡拉水电站,这些 “中国高度” 的背后,是水电工匠们破解技术难题的智慧结晶,更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海拔 2400 米的大渡河上游,双江口水电站正在建设世界第一高坝 ——315 米的砾石土心墙堆石坝。这里地质条件复杂,覆盖层厚度达 71 米,且处于强震区,传统筑坝技术难以适用。建设团队创新性地采用 “夹心墙” 结构,以黏土和砾石掺和碾压形成防渗体系,并通过智能建造系统实现填筑、碾压、检测全流程数字化管控7j.powerchina.cn。冬季施工时,定日镜技术将土料填筑温度提升 5℃以上,气膜仓储存技术破解防雨防冻难题,使大坝填筑效率提升 30%7j.powerchina.cn。
在金沙江峡谷,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的建设堪称 “鸡蛋壳上的雕刻”。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者采用微量化装药爆破技术,将岩壁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3 厘米以内;液压自爬升模板系统适应百米高结构施工,自行式液压伸缩万向移动台车实现隧洞断面自适应调整,800 兆帕高强钢焊接一次探伤合格率达 99% 以上中国三峡集团。这些突破不仅保障了工程安全,更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在高强钢领域实现国产化突破。
针对西南地区地震频发的特点,我国制定《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51247-2018),首次提出 “最大可信地震下不溃坝” 要求。乌东德水电站二道坝采用全坝低热水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通过优化配合比和温控措施,将坝体裂缝发生率降低至 0.1% 以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双江口大坝则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和动态监测,建立 “监测 - 分析 - 预警” 闭环体系,确保在 9 度地震烈度下坝体变形可控iwhr.com。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是高坝建设的核心难题。白鹤滩大坝采用 “水管冷却 + 表面保温” 组合工艺,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温度场变化,将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升控制在 25℃以内dgstb.dg.gov.cn。创新的相变控温技术更实现突破:高导热复合相变材料替代传统冷却水管,使温峰里表温差降低 2.1℃,中心升温和降温时间延长 110 小时,施工成本降低 18%dgstb.dg.gov.cn。
卡拉水电站构建国内首个全业务智能建设平台,整合 BIM 建模、物联网、AI 算法等技术,实现大坝填筑孔隙率精准控制在 17.5%,地下厂房开挖超挖量减少 40%
。无人驾驶碾压机群协同作业,通过钢轮振动数据实时评价坝体质量,替代传统人工检测,效率提升 5 倍
。这种 “数字流场” 推演模式,使工程进度预测精度达 95% 以上
。
在华电金上拉哇水电站,工程技术部主任何瑞良带领团队攻克 71 米深淤泥层围堰难题。他首创超深振冲技术,研发质量检测评价系统,推动振冲碎石桩技术从 45 米突破至 71 米,相关成果获 “电力科技成果金苹果” 二等奖
。在白鹤滩水电站,胡宇团队面对转子支架 0.03 毫米平面度极限要求,创新 “两步磨削法” 和 “π 尺测量法”,将加工周期从 13 天压缩至 5 天,精度提升 30%。
乌东德项目的李俊从加油员成长为桥机操作能手,12 年间完成 12 套巨型机组吊装任务,带出 4 名国家级技术能手。她主导的仓储管理系统优化,使 4000 余项物资搬迁零差错,用行动诠释 “平凡岗位见真章”。这些工匠们以 “择一事终一生” 的执着,将个人技艺锻造成国家重器的品质标尺。
在追求工程高度的同时,中国水电始终践行生态优先理念。巴塘水电站为保护珍稀鱼类栖息地,主动将坝轴线迁移 160 米,投资 2 亿元建设国内首例天然河道与技术性组合式鱼道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工程累计向下游输送泥沙 60 亿吨,黄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切 3.1 米,三角洲生态补水超 10 亿立方米
中国水利。
大石峡水利枢纽在建设中投资上亿元构建生态保护体系:仿生态鱼道模拟自然水流条件,鱼类增殖放流站累计放流 3 万尾土著鱼类;开挖弃料资源化利用率达 85%,废水零排放系统年节水 16 万立方米
。这些实践标志着中国水电从 “工程水利” 向 “生态水利” 的范式转型。
中国水电技术正从 “跟跑” 迈向 “领跑”。在非洲莱索托,波利哈利大坝(167 米面板堆石坝)采用中国标准建设,通过本地化用工培训 2000 余名技术工人,带动当地 GDP 增长 1.2%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在南美玻利维亚,圣何塞水电站建设中,中国团队破解西班牙语技术文件和欧美标准壁垒,工程质量获国际监理认可,成为中拉产能合作典范
。
二十余载征程,中国水电人以 “敢为天下先” 的勇气,在世界屋脊铸就座座丰碑。从双江口到白鹤滩,从拉哇到卡拉,这些高坝不仅是能源保障的 “国之重器”,更是科技创新的 “中国名片”。正如白鹤滩建设者所言:“我们浇筑的不仅是混凝土,更是民族复兴的基石。” 未来,随着智能建造、生态友好、国际合作的深化,中国水电将继续书写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