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美出口审批机构被曝几近瘫痪 审批延误引担忧

发布时间:2025-08-03 14:26:48来源:
近期,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因内部管理混乱导致出口审批机制几近瘫痪,数千份涉及全球市场的出口许可申请被长期搁置,引发企业界与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这一危机不仅暴露了美国出口管制体系的深层缺陷,更对全球供应链稳定与地缘经济格局产生连锁冲击。

一、审批瘫痪的核心表现与深层动因

  1. 审批效率断崖式下滑
    作为负责美国敏感技术出口审查的核心机构,BIS 当前积压的出口许可申请数量达到 30 年来峰值。2023 财年平均处理周期为 38 天,而 2025 年 8 月的实际审批时长普遍超过 90 天,部分涉及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设备的关键项目甚至停滞半年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英伟达向中国出口 H20 芯片的许可:尽管特朗普政府 7 月初已口头承诺放行,但截至 8 月 3 日,价值数十亿美元的 30 万块 H20 芯片订单仍因 BIS 未签发正式许可而滞留台积电生产线。
  2. 管理层动荡引发系统性失效
    自 2025 年 3 月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上任后,BIS 内部管理陷入混乱。他要求员工限制与企业沟通,所有会议需记录在电子表格并经其办公室批准,导致行业咨询机制完全失灵。与此同时,高级专业人才加速流失 —— 驻中国出口管制官员等关键职位长期空缺,本周连出口执法办公室代理主任丹・克劳特也宣布退休,进一步削弱了机构运作能力。
  3. 政策制定与执行严重脱节
    BIS 本应在 2025 年 5 月废除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芯片出口限制规则,但新规至今未出台,导致企业无所适从。更严重的是,已起草数月的《受制裁公司子公司出口限制规则》等重要文件被无限期搁置,使美国出口管制体系陷入 “法律真空” 状态。

二、多重连锁反应冲击全球经济

  1. 半导体产业链面临断裂风险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统计显示,价值超百亿美元的半导体制造设备许可申请处于停滞状态,其中包括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等龙头企业向中国客户交付 EUV 光刻机关键部件的订单。中国企业已开始转向 ASML、东京电子等非美供应商,预计 2025 年美国半导体设备全球市场份额将下降 4.2 个百分点。
  2. 地缘经济博弈加剧
    中国采取针对性反制措施:自 2025 年 4 月起对 7 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制度,导致美国电动汽车、国防工业面临原材料短缺。特斯拉等企业被迫调整供应链,将部分永磁体订单转移至日本大同特殊钢,但成本增加 30%。欧盟则联合韩国、澳大利亚启动 “关键矿产联盟”,试图削弱中美在稀土领域的主导权
  3. 美国企业竞争力持续削弱
    佛罗里达贸易咨询公司 Compliance Assurance 总裁吉姆・安扎隆指出,向拉丁美洲出口的雷达设备、声呐系统等许可审批同样延误,导致美国军工企业在巴西、智利等市场的份额被俄罗斯竞争者蚕食。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警告,中国客户正以每周 2-3 家的速度与欧洲、东南亚供应商签订替代协议,美国科技企业每月损失超 5 亿美元潜在收入。

三、制度性困境与改革阻力

  1. 法律框架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要求 BIS 在国家安全与商业利益间寻求平衡,但当前 “泛安全化” 倾向使审查标准模糊化。例如,英伟达 H20 芯片专为中国市场设计,性能较 A100 降低 40%,但仍被列入管制清单,导致企业合规成本激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岛市分会。这种过度管制反而催生灰色产业链 ——2025 年上半年,通过东南亚转口至中国的美国芯片同比增长 127%。
  2. 跨部门协调机制失效
    BIS 与国防部、国务院在技术管制范围上存在严重分歧。五角大楼要求扩大对华半导体设备限制,而商务部担忧影响企业营收,这种内耗直接导致政策难产。例如,原定于 2025 年 6 月发布的《先进计算物项出口限制修订案》因部门争议被推迟至 2026 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岛市分会
  3. 政治周期干扰专业治理
    特朗普政府将出口管制工具化,要求 BIS 配合关税战节奏调整审批尺度。2025 年 7 月,商务部曾施压 BIS 加速批准某共和党金主企业的对华出口申请,这种干预行为严重损害了机构公信力。而职业官僚体系的流失(2024 年以来 BIS 资深员工离职率达 38%),使技术审查能力出现代际断层。

四、国际社会的战略应对与长期挑战

  1. 中国加速构建自主可控体系
    中国通过《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建立反制机制,对稀土、激光晶体等关键材料实施全链条追踪,并设立 “出口管制关注名单” 回应美国实体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网站。2025 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 37%,中微公司 5nm 刻蚀机已进入台积电供应链测试阶段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岛市分会
  2. 盟友体系出现裂痕
    欧盟对美国单边主义做法日益不满。2025 年 6 月,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会谈时,明确反对美国将盟友纳入对华芯片封锁体系,并呼吁建立中欧半导体技术合作机制。韩国三星、SK 海力士则通过在美设厂规避管制,2025 年其亚利桑那州晶圆厂获得 BIS “临时通用许可”,但产能释放仍受审批延误拖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岛市分会
  3. 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
    跨国企业采取 “中国 + 1” 策略分散风险。苹果将 15% 的 AirPods 产能转移至越南,但当地稀土磁铁供应不足导致良率仅 78%;特斯拉上海工厂改用中国产稀土永磁电机,成本降低 12% 但能效下降 3%。这种调整使全球供应链复杂度增加,2025 年第二季度,亚洲至欧洲的电子产品运输周期延长 18 天。

五、未来趋势与破局路径

  1. 短期阵痛难以避免
    BIS 内部改革至少需要 12-18 个月才能见效。预计 2025 年底前,半导体、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许可积压量将突破 1.2 万份,美国科技企业营收损失可能超过 80 亿美元。中国则可能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迫使美国在 AI 芯片管制上做出让步。
  2. 技术脱钩与市场融合并存
    尽管中美在高端芯片领域形成 “双轨制”,但在成熟制程、封装测试等环节仍存在合作空间。2025 年 7 月,中芯国际与应用材料达成 14nm 设备采购协议,金额达 18 亿美元,这显示产业链 “部分脱钩” 而非全面割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岛市分会
  3. 多边规则重建的可能性
    金砖国家正推动建立 “新兴市场出口管制协调机制”,拟于 2026 年出台《关键技术物项贸易管理公约》。该机制可能吸纳印度、巴西等国,形成制衡美欧的新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网站。与此同时,APEC 框架下的 “数字产品非歧视性市场准入倡议” 已获 12 国支持,试图为技术贸易制定新规则。

这场审批危机本质上是美国全球霸权收缩期制度性矛盾的集中爆发。其影响将超越经济领域,成为重塑 21 世纪国际技术治理秩序的关键变量。如何在安全关切与发展权之间找到新平衡,将考验各国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