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种出 2.1 米高巨型水稻 300 亩试种田进入抽穗期
发布时间:2025-08-30 11:16:52来源:
温州种出 2.1 米高巨型水稻 300 亩试种田进入抽穗期
“站在稻田里,水稻比人还高,伸手就能摸到稻穗,以后夏天在田里干活都能乘凉了!” 近日,温州市瓯海区一片特殊的稻田引发关注 —— 这里试种的 “超级水稻” 株高可达 2.1 米,目前 300 亩试种田已进入抽穗扬花期,预计 9 月底收割,亩产有望达到 600-800 公斤,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实地探访:2.1 米高稻穗挺立,田间可容人乘凉
8 月 30 日,记者来到瓯海区巨型水稻试种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水稻秆挺拔粗壮,稻穗饱满下垂,田间穿梭的农户需抬头才能看清稻穗顶端。“普通水稻株高大多在 1.2-1.5 米,而这个品种平均株高 2.1 米,最高的能到 2.3 米,成年人站在稻丛中,身体几乎能被稻秆完全遮挡。” 负责基地管理的农技员李师傅一边拨开稻秆一边介绍,由于植株高大、叶片茂密,正午时分的稻田内温度比田外低 3-5℃,真正实现了 “人在田间可乘凉”。
记者注意到,巨型水稻的稻秆直径约 1.2 厘米,比普通水稻粗近一倍,稻穗长度普遍在 25-30 厘米,每穗颗粒数约 280 粒,远超普通水稻的 150-200 粒。“你看这稻秆的韧性,就算遇到大风也不容易倒伏。” 李师傅现场轻轻晃动稻秆,松手后稻秆迅速恢复直立状态,“我们在种植时特意控制了行距和株距,每亩种植约 1.2 万株,既保证通风透光,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品种引进:本土企业牵头,适配温州气候
据了解,这批巨型水稻品种由温州市本土农业科技企业 —— 浙江瓯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经过两年的小范围试种调整后,今年首次扩大至 300 亩规模。该公司技术负责人陈经理介绍,此品种属于籼稻类型,具有耐涝、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温州夏季多台风、梅雨季节雨水多,普通水稻容易受涝减产,而巨型水稻根系发达,扎根深度可达 60 厘米,能有效抵御洪涝灾害;同时,高大的植株还能减少病虫害侵扰,降低农药使用量”。
陈经理透露,为让巨型水稻更好适配温州气候,团队去年在瓯海、瑞安等地开展了 5 个小片区试种,通过调整播种时间、施肥比例和灌溉方式,最终确定了 “4 月中下旬播种、5 月下旬移栽、全程生态种植” 的方案。“今年试种的 300 亩田,我们选用的是有机质含量高的稻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生物防治技术,目标是打造绿色生态的高产稻田。”
产量可期:9 月底收割,亩产预计 600-800 公斤
当前,300 亩巨型水稻已全面进入抽穗扬花期,预计 9 月 25 日前后迎来收割。“从目前长势来看,稻穗结实率超过 85%,没有出现空秕粒过多的情况,亩产达到 600 公斤没问题,管理得当的话能突破 800 公斤。” 瓯海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张科长表示,普通水稻在温州地区的平均亩产约 500 公斤,巨型水稻的产量优势明显,“如果试种成功,下一步计划在温州各县(市、区)推广,尤其是低洼易涝、土壤肥沃的稻田,能更好发挥其品种优势”。
除了产量高,巨型水稻的秸秆也有较高利用价值。张科长介绍,收割后剩下的稻秆高度约 1.8 米,可粉碎还田作为有机肥,也能加工成饲料或生物质燃料,“相当于‘稻穗产粮、秸秆变宝’,实现全株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户期待:种出 “安心粮”,探索农旅融合
在试种基地务工的农户周阿姨,每天负责稻田的除草和灌溉工作。“种了 20 多年水稻,第一次见这么高的品种,管理起来比普通水稻轻松,不用频繁打农药,收成都比以前好,我们肯定愿意种。” 周阿姨笑着说,最近常有周边村民来稻田参观,还有游客特意来拍照打卡,“要是以后能搞‘稻田观光’,我们还能多一份收入”。
对此,瓯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有相关规划。陈经理表示,巨型水稻独特的景观价值为农旅融合提供了可能,“下一步计划在试种基地周边配套建设观景步道、科普牌,等到收割季举办‘巨型水稻丰收节’,让市民体验收割乐趣,同时宣传绿色农业知识,推动‘农业 + 旅游’协同发展”。
目前,瓯海区农业农村局已安排农技人员定期巡查试种基地,记录水稻生长数据,为后续推广积累经验。这场 “巨型水稻” 的试种,不仅有望提升温州粮食产量,更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