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 日 星期日 晴
暑假的尾巴还没攥热,开学的铃声就准时敲响。清晨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熟悉的香樟树又高了些,枝叶间漏下的阳光洒在新教室的玻璃窗上,亮得晃眼。
我们的教室从三楼搬到了四楼,窗外能看到操场边的月季花丛,比去年开得更艳了。班主任还是李老师,但多了两位新科目的老师 —— 教物理的张老师,第一次上课就带了指南针和小磁铁,演示磁场原理时,教室里的小脑袋都凑成了一圈;教历史的王老师,讲先秦故事时像说评书,连最调皮的男生都听得目不转睛。
最让我期待的是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我报了文学社,第一次活动就和同学们讨论起《朝花夕拾》里的百草园,有人说想种像鲁迅笔下那样的覆盆子,有人说要仿写一篇自己的 “童年乐园”,笑声把窗外的麻雀都惊飞了。
放学路上,和同桌约定明天要早点到,一起给教室的绿萝浇水。原来新学期不是想象中那样紧张,反而像教室窗台上的那盆绿萝,正悄悄冒出新的嫩芽。
9 月 8 日 星期日 多云
这周最难忘的,是人生中第一节物理实验课。课前我把实验手册翻了三遍,连实验步骤都在本子上画了图,就怕到时候手忙脚乱。
走进实验室,桌子上整齐摆着烧杯、酒精灯、温度计,还有装着清水的试剂瓶,阳光透过通风橱的玻璃,在器材上投下细细的光斑。张老师先演示如何点燃酒精灯 ——“火柴要从侧面划,灯帽要倒扣在桌上”,他的手很稳,蓝色的火苗刚冒出来时,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见呼吸声。
轮到我们小组操作时,我的心跳突然变快了。负责拿温度计的同桌手有点抖,我赶紧扶住她的胳膊:“别慌,按步骤来。” 我们先往烧杯里倒了 50 毫升水,点燃酒精灯后,看着温度计的刻度一点点往上爬,从 25℃到 80℃,再到沸腾时的 100℃,气泡在水里翻滚,像撒了一把小珍珠。
实验结束后,我们一起整理器材,把用过的烧杯洗干净,倒扣在托盘里。张老师走过来说:“第一次做实验能这么仔细,很不错。”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比考了高分还开心。原来科学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是亲手操作时的专注,是看到现象时的惊喜。
9 月 15 日 星期日 阴转晴
距离运动会只剩一周,我们班的接力赛训练却出了点小问题。周三下午的体育课上,负责最后一棒的小宇和第二棒的萌萌因为交接棒失误吵了起来 —— 萌萌没把接力棒递稳,小宇没接住,棒掉在地上,我们组的训练成绩一下子落后了。
萌萌红着眼眶说:“是你接棒太慢了!” 小宇也不服气:“明明是你递棒的姿势不对!” 眼看两人要吵得更凶,体育委员赶紧把大家叫到一起:“别吵了,我们一起看视频找问题。” 我们围着手机,回看了刚才的训练片段,发现萌萌递棒时手太靠下,小宇伸手时没有提前对准,两个人的节奏没对上。
找到问题后,我们重新分工:班长负责喊口号,帮大家卡准节奏;我和另一个同学当 “裁判”,观察每个人的动作。萌萌和小宇反复练习交接棒,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能顺畅地 “接 - 递 - 跑”,汗水顺着他们的额头往下滴,却没人喊累。
训练结束时,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小宇主动拍了拍萌萌的肩膀:“刚才我不该跟你吵架。” 萌萌笑着说:“我也有不对。” 原来集体活动里,没有 “你错我对”,只有 “我们一起努力”。期待下周运动会上,我们能拿着接力棒,跑出最好的成绩。
9 月 22 日 星期日 晴
这周的语文课上,我的作文被李老师当成范文读了,站在座位上听着自己的文字被念出来,耳朵都热了,却忍不住偷偷开心。
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暑假小事》,我写的是暑假里帮奶奶摘玉米的事 —— 清晨的玉米地里全是露水,奶奶教我辨认真熟的玉米,说 “玉米粒要饱满,外皮要发皱”;我摘了几个没熟的,奶奶没骂我,反而笑着说 “没关系,下次就会了”;傍晚回家时,我们的竹筐装得满满的,奶奶用刚摘的玉米煮了粥,香得我连喝了两碗。
李老师读完后,说这篇作文 “有生活的温度”。下课后,有同学过来问我:“你奶奶家的玉米地真的那么大吗?” 还有同学说:“我也想写帮爷爷干活的事,可是不知道怎么写细节。” 我跟他们说:“就写你记得最清楚的画面,比如爷爷的手、粥的香味,这样读的人就能感受到了。”
晚上回家,我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妈妈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原来你记得这么清楚。” 我才发现,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只要认真记下来,就会变成珍贵的文字。以后我要多写这样的小事,把生活里的温暖都记在本子上。
9 月 29 日 星期日 晴
这周我们班多了一个 “互助角”,就设在教室后面的书柜旁,是班长提议建立的 —— 放一些大家用不上的文具、课外书,谁需要谁就可以拿,也可以把自己的东西捐出来。
第一天,我捐了两支全新的中性笔和一本《昆虫记》,同桌捐了她妈妈新买的笔记本,连平时最 “小气” 的男生小浩,都捐了一盒彩色铅笔。班长在书柜上贴了一张纸条,写着 “按需取用,用完归还;乐于分享,互助成长”。
周三早上,我发现自己的数学练习本用完了,想起 “互助角” 里有几本新笔记本,就去拿了一本,还在纸条上写了 “借一本笔记本,下周还”。下午,我看到语文课代表拿了一支笔,她说自己的笔突然没水了,正好 “互助角” 里有。
最让我感动的是周四,班里的转学生小琪忘带美术工具了,看着她着急的样子,我想起 “互助角” 里有一盒水彩笔,赶紧帮她拿过来。小琪用完后,第二天捐了一盒新的蜡笔,还在蜡笔盒上贴了一张小纸条:“谢谢大家的帮助。”
现在,“互助角” 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有橡皮、尺子、课外书,还有同学捐的便利贴。看着这个小小的角落,我觉得我们班更像一个大家庭了 —— 你帮我,我帮你,小小的分享里,藏着大大的温暖。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