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立秋进补有讲究 养生专家提醒 “四不吃” 需牢记

发布时间:2025-08-07 10:45:39来源:
8 月 7 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自然界呈现出阴阳转换、冷热交替的特点,人体也需要顺应时节调整饮食与作息。养生爱好者们纷纷开始筹备 “贴秋膘”,但中医养生专家提醒,立秋进补并非盲目滋补,这 “四不吃” 需格外注意,才能更好地守护身体健康。

一、不吃过多生冷食物

立秋后,虽然白天可能仍有暑热余温,但夜间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人体脾胃功能经过盛夏的消耗,相对虚弱。此时若继续大量食用冰淇淋、冰镇饮料、生鱼片等生冷食物,极易刺激胃肠道,导致腹痛、腹泻等不适,还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影响后续对营养的吸收。

中医认为,“秋主燥”,生冷食物会加重体内的 “湿寒” 之气,与秋季 “润燥” 的养生原则相悖。建议立秋后逐渐减少生冷食物摄入,可选择温凉的瓜果如梨、葡萄等,既能补充水分,又不易伤脾胃。

二、不吃过于辛辣燥热之物

夏季人们常通过食用辛辣食物来开胃、排汗,但立秋后气候逐渐干燥,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性温热,过量食用易导致体内津液耗伤,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等 “秋燥” 症状。

此外,辛辣食物还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消化功能紊乱。养生专家建议,立秋后饮食宜以清淡温润为主,可适当添加山药、莲子、百合等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材,替代辛辣调料来调味。

三、不吃肥甘厚味、油炸食品

“贴秋膘” 是立秋的传统习俗,不少人认为此时应多吃肉类、油炸食品来补充营养。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立秋后人体代谢速度逐渐减慢,过量食用肥肉、油炸鸡、油条等肥甘厚味之物,不仅会导致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还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引发消化不良。

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需严格控制此类食物的摄入。专家建议,“贴秋膘” 应选择瘦肉、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搭配蔬菜、杂粮,做到营养均衡、荤素搭配。

四、不吃未彻底加热的隔夜食物

立秋后气温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细菌易滋生的环境中。隔夜饭菜若储存不当或加热不彻底,容易滋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食用后可能引发急性肠胃炎。

此外,部分隔夜蔬菜(如菠菜、韭菜等)还可能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存在健康隐患。养生专家提醒,立秋后应尽量减少食用隔夜食物,如需储存,需密封冷藏,再次食用时务必彻底加热,确保食品安全。

中医讲究 “天人相应”,立秋养生的核心在于 “收” 与 “润”。除了注意 “四不吃”,还应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以顺应秋季 “收敛” 之气;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悲秋” 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时节转换之际,合理调整饮食是养生的基础。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进补,才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