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三部门拟取消存取款超5万登记资金用途硬性要求,反洗钱监管转向“风险为本”

发布时间:2025-08-11 10:12:06来源: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新规最受关注的变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本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引发公众对反洗钱监管与金融服务便利性平衡的广泛讨论。

政策调整:从“一刀切”到“风险分层”

根据《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在办理现金汇款、现钞兑换、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交易金额超5万元(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的业务时,仍需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包括登记身份信息、留存证件复印件等,但不再强制要求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这一调整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反洗钱法》一脉相承,后者首次明确了“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特征、交易性质及风险状况采取差异化措施。

业内人士指出,新规体现了监管思路的转变:

  1. 低风险场景简化流程:对普通客户日常大额现金存取,取消冗余登记环节,优化服务体验。例如,一位退休老人每月取5万元养老金,无需再解释用途。
  2. 高风险场景强化审查:对疑似洗钱、恐怖融资等异常交易,金融机构需采取更严格的调查措施,如要求提供合同、发票等证明材料。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曾解释,2022年试点登记时,超5万元现金存取业务仅占全部现金业务的2%,但因涉及隐私争议和技术准备不足,原定于2022年3月实施的规则被暂缓。此次调整被视为对公众诉求的回应,也是监管科学化的体现。

社会反响:便利性提升与隐私保护获认可

新规征求意见消息发布后,公众态度明显分化。2022年原规则曾因“侵犯隐私”“增加繁琐性”引发争议,而此次调整后,网络投票显示约47%的网友支持“无需登记”,认为“自己的钱无需被盘问”;仅约5%认为“有必要登记”,更多人建议“通过技术手段(如大数据监控)替代人工登记”。

专家分析,公众对现金管理的敏感度源于对个人隐私的重视。新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仅收集与业务直接相关的信息,且需严格保密。例如,银行不得将客户资金用途信息用于营销或其他非反洗钱目的。

监管目标:平衡风险防控与金融开放

尽管取消硬性登记,但反洗钱力度并未放松。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高风险客户(如政治公众人物、境外人士)或异常交易(如频繁大额存取、资金流向敏感地区)实施穿透式审查。例如,若客户频繁在凌晨取现且无法说明合理用途,银行需上报可疑交易报告。

这一调整也与我国金融开放战略密切相关。2025年底,我国将迎来新一轮反洗钱国际评估(FATF),优化监管规则有助于提升国际评分,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公平环境。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新规既履行了国际义务,又通过差异化措施减少了对正常金融活动的干扰,体现了监管的成熟度。”

实施挑战:金融机构需升级风控能力

新规对金融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研究员曾圣钧建议,银行可通过三方面优化服务:

  1. 分层管理:对低风险客户简化流程,对高风险客户强化调查,避免“一刀切”影响用户体验。
  2. 数字化工具:开发手机银行模块,支持客户在线上传证明文件,减少线下排队时间。
  3. 隐私保护:建立数据加密和访问权限体系,防止信息泄露。

目前,征求意见将持续至9月3日,公众可通过央行官网提交反馈。若新规正式落地,预计将于2025年四季度实施,成为我国反洗钱监管体系的重要升级。

结语
从“强制登记”到“风险分层”,新规标志着我国反洗钱监管从“形式合规”向“实质有效”转型。在保障公众正常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通过技术赋能和差异化措施筑牢金融安全防线,或为全球反洗钱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