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的方便面遇冷:年轻人“用脚投票”,行业在变局中寻突围
涨价的方便面遇冷:年轻人“用脚投票”,行业在变局中寻突围
曾占据国民速食“C位”的方便面,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据世界方便面协会数据,2020—2023年中国方便面消费量累计减少40亿包,2024年跌至438亿包,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8.9%。行业龙头康师傅上半年营收缩水11亿元,方便面与饮品业务双线失守;而“黑马”白象却凭借差异化策略逆势突围,2024年营收直逼130亿元,行业格局加速重构。
年轻人“抛弃”方便面:外卖、涨价与高铁的三重夹击
“6元的外卖拼好饭有肉有菜,谁还吃‘一桶不够、两桶吃不完’的泡面?”95后上班族小李的感慨,折射出年轻消费群体的选择逻辑。外卖平台的持续补贴战将客单价压至15元以下,直接冲击方便面“5元管饱”的核心优势。数据显示,外卖市场规模每增长1%,方便面消费量便减少0.0533%,二者替代效应显著。
与此同时,方便面价格却悄然攀升。康师傅经典红烧牛肉面广州批发价单袋上涨0.21元、单桶上涨0.42元,高端线产品甚至突破20元大关,与现制茶饮价格带重叠。消费者直言:“花同样的钱,我为什么不买一杯现做的柠檬茶?”
高铁普及进一步压缩了方便面的生存空间。2025年7月,12306官网提醒旅客勿在列车上食用方便面,广州东站等站点随即下架站内泡面销售。尽管铁路部门否认“禁售”,但高铁盒饭动辄40元的价格与泡面的“平民属性”形成鲜明对比,年轻人更倾向自带零食或选择站内便利店的其他速食。
行业阵痛:巨头失速与黑马崛起
康师傅的财报揭示了行业困境的冰山一角。2025年上半年,其方便面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53%至134.65亿元,饮品业务下滑2.6%至263.59亿元,经销商数量缩减3409家。管理层仍坚持“高质量增长”路线,计划将500ml冰红茶价格从3元提至3.5元,引发消费者争议:“既然涨价,为何不买蜜雪冰城?”
相比之下,白象的崛起堪称现象级。2024年,其方便面业务营收达130亿元,直逼统一。白象的成功密码在于“精准卡位”:
- 健康化:主打“骨汤面”概念,推出非油炸、低钠产品,契合年轻人对“减盐减油”的需求;
- 猎奇营销:香菜面、折耳根面、酸甜苦辣四味组合等“黑暗料理”引发社交平台打卡热潮,2023年12月—2024年11月主流社交媒体声量同比增长42%;
- 渠道下沉:在华南地区新建生产基地,通过“线上电商+线下经销商”双线联动,突破区域限制。
破局之路: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面对消费习惯的不可逆转变,行业巨头开始探索转型路径:
- 技术赋能健康化:康师傅引入航天温控技术升级面饼,推出“鲜Q面”系列,采用“单篓预煮-冷水激活-强风干燥”工艺,兼顾健康与口感;白象则上线“汤好喝”高汤产品,强调“无防腐剂”。
- 场景细分挖掘增量:康师傅推出330ml迷你桶、户外露营套餐,与开市客合作开发“一开即泡”杯面;白象的“香爆脆”干脆面切入学生零食场景,上半年销售额增长近两位数。
- 情绪价值营销:番茄鸡蛋牛肉面联名“小刘鸭”推出“鸭力出逃”主题包装,火鸡面通过7种辣椒精研打造“巅峰辣感”,深夜面馆IP强化品牌陪伴感。
未来展望:结构性增长下的新竞争逻辑
中研网预测,2025—2030年方便面行业将进入“结构性增长”阶段,高端健康赛道、区域口味争夺、全产业链整合将成为核心战场。康师傅需解决无糖饮料布局滞后、爆品缺失的短板;白象则需警惕“网红化”后的长红挑战;统一、今麦郎等品牌也在加速创新,试图在缩量市场中抢夺份额。
当方便面褪去“国民食品”的光环,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的阵痛。能否在健康化、场景化、情绪化的新消费浪潮中找准定位,将决定这场“突围战”的最终赢家。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