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特种兵累了,度假花钱躺平火了
旅游特种兵累了,度假花钱躺平火了
2025年暑期旅游市场迎来显著分水岭:曾风靡一时的“特种兵式旅游”热度同比下降37%,取而代之的是“躺平度假”的全面爆发。携程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单次出游时长延长至2.9天,人均消费增长6%;小红书平台上“躺平度假”话题浏览量突破1.1亿次,近40万用户参与讨论。这场旅行方式的革命,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生活节奏的重新定义。
从“特种兵”到“躺平族”:一场旅行价值观的颠覆
过去两年,“特种兵式旅游”以“48小时玩遍一座城”“日均3万步打卡20个景点”等极端案例席卷社交媒体,成为年轻人追求“高效旅行”的象征。然而,这种高强度打卡游的弊端逐渐显现:体力透支、审美疲劳、旅行意义消解等问题频发。一位曾以“72小时玩转西安”走红的旅游博主李然坦言:“以前觉得一天跑20个景点很酷,现在看到‘特种兵攻略’就头疼,评论区清一色要求‘躺平攻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躺平度假”的兴起。这种旅行方式强调“找个地方躺着”,以舒适、放松为核心,追求“无所事事”的松弛感。游客不再执着于打卡网红景点,而是选择环境优美的度假酒店或民宿,每天睡到自然醒,享受慢早餐、泳池时光、SPA护理等休闲活动。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近郊度假人群占比超六成,成为主流出行方式。
亲子游市场:家长“躺平”带动消费升级
“躺平度假”的流行在亲子游市场尤为显著。美团数据显示,中高收入亲子家庭在度假消费中的占比超过70%,高端亲子产品的客单价较普通产品高出42%,复购率提升27个百分点。带有水上乐园、儿童俱乐部和托管服务的“保姆型酒店”成为带娃家庭的首选。
以上海家长方芸为例,她放弃了传统景点游,转而预订青岛某度假酒店。酒店提供的托管服务让她得以享受海边散步、SPA等休闲活动,而孩子则在儿童俱乐部参加手工、体能、海洋知识小课堂等活动。“这才是真正的度假,”她感慨道,“以前是孩子累,现在是家长累,现在终于能一起放松了。”
酒店业:从“提供床位”到“打造目的地”
面对“躺平度假”的兴起,酒店业迅速调整策略,将景观设计作为核心竞争力,推出悬崖酒店、雪山民宿、森林树屋等主题产品。亚朵酒店2022年推出都市度假品牌“萨和”,锦江酒店成立独立度假公寓事业部,君亭酒店旗下“君澜”品牌加速布局度假市场。
这些酒店不再满足于提供床位,而是将自身打造为旅游目的地。例如,苏州西山岛何必在熠民宿主理人张薇为房客打造了私家泳池、家庭影院和杨梅扎染工坊。“很多客人订民宿就是为了体验乡村慢生活,”她指着正在庭院烧烤的年轻房客说,“白天睡到自然醒,傍晚去湖边散步,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假期。”
慢旅行:从“任务”回归“生活”
“慢旅行”理念的兴起,标志着旅行从“任务”回归“生活”。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强调通过延长停留时间、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与自然风貌实现旅行价值。2025年,它在中国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年小红书文旅灵感出游种草指南》显示,“慢旅行”相关笔记阅读量同比增长61%,用户主动搜索量激增300%。
慢旅行的实践者们正在重塑旅行规则:他们放弃“车随人走”的跟团游,转而选择自驾、骑行或徒步;他们不再依赖旅游指南,而是通过当地咖啡馆、菜市场和社区活动感知城市脉搏;他们甚至将“无聊”视为旅行的必修课——在街心公园的秋千上发呆,在海边看一场日落,或在酒店露台读一本闲书。
深层动因:对“时间窃贼”的反抗
“躺平度假”的流行,本质上是年轻一代对旅行价值的重新校准。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渴望通过旅行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他们不再愿意为“打卡”而牺牲体验,而是愿意为“无所事事”支付溢价——这既是对“时间窃贼”的反抗,也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
正如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所言:“真正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选择,而是有能力说不。”当年轻人选择“躺平度假”,他们拒绝的不仅是高强度打卡,更是被效率至上的价值观绑架的生活方式。这种选择,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清醒的反抗。
在这场静默的革命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旅行方式的变迁,更是一个社会在寻找平衡点的集体努力——在效率与闲暇之间,在奋斗与享受之间,在“必须成功”的焦虑与“允许平凡”的宽容之间。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简单的选择:这个假期,我要躺着过。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