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火车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一场持续七年的“无纸化”革命迎来终章
纸质火车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一场持续七年的“无纸化”革命迎来终章
2025年9月1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话题冲上热搜榜首,网友纷纷晒出珍藏的纸质车票,掀起一波“回忆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公告,自2025年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全面停用纸质报销凭证,由电子发票(铁路电子客票)取代。这场始于2018年的“无纸化”革命,终于在七年后的金秋时节画上句号。
七年“无纸化”进程:从试点到全国覆盖
中国铁路的“无纸化”转型可追溯至2018年。当年11月,海南环岛高铁率先试点电子客票,乘客凭身份证即可进站乘车,无需取票。次年7月,试点范围扩大至成渝高铁沿线13个车站;2020年6月,电子客票覆盖全国普速铁路,乘客实现“一证通行”。至此,纸质车票正式退出乘车凭证功能,仅保留报销用途,票面印有“仅供报销使用”字样。
2024年11月1日,铁路客运全面推广数字化电子发票,旅客可通过铁路12306网站或APP在线开具发票,无需再跑车站、代售点或自助机打印纸质凭证。为平稳过渡,铁路部门设定了为期11个月的“纸电并行”期(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如今,过渡期仅剩最后一个月,纸质车票的报销功能即将彻底终结。
电子发票:从“可选”到“必选”的报销新规
根据新规,电子发票将成为铁路客运唯一的报销凭证,其开具流程如下:
- 申领权限:仅限乘车人本人通过12306官方渠道申领,购票人无权代开;
- 信息填写:需提供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等企业信息,支持个人或单位报销;
- 时效限制:行程结束后或支付退票、改签费用后180天内可申请开具,逾期失效;
- 格式选择:支持PDF或OFD格式下载,也可发送至邮箱保存;
- 红冲规则:若发生信息错误或行程变更,可在180天内重新申请开具,原发票自动作废。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发票与纸质凭证不可“双开”。过渡期内,旅客需在二者中“二选一”;过渡期结束后,纸质报销凭证将彻底停供。
争议与应对:老年旅客、企业报销何去何从?
尽管电子发票便利了多数旅客,但争议声从未间断。部分网友担忧:“老人不会用手机申领发票怎么办?”“企业财务系统能否无缝对接电子发票?”
老年旅客:行程信息单成“备用方案”
铁路部门回应称,旅客仍可在车站自助机打印行程信息单,其上标注发车时间、到发站、座位号、检票口等关键信息,可作为乘车辅助凭证。此外,12306客服表示,车站将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协助老年旅客完成电子发票申领或行程查询。
企业报销:财务系统升级进行时
多家企业财务负责人透露,已启动电子发票管理系统改造,以适配铁路电子客票的OFD格式及二维码验真功能。税务专家提醒,企业需在180天内完成电子发票的入账确认,否则将影响增值税抵扣。
从“一张纸”到“一个码”:铁路服务的数字化跃迁
纸质车票的退场,本质是铁路服务从“物理载体”向“数字服务”的转型。电子发票的推广,不仅简化了报销流程,更与铁路12306的“一证通行”、电子临时乘车身份证明等功能形成联动,构建起全链条数字化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自电子客票推广以来,全国铁路车站自助进站比例提升至98%,每年减少纸张消耗超2000吨。而电子发票的全面应用,预计将进一步降低企业报销成本,推动交通出行领域的碳减排。
终章:一张车票的“记忆”与“未来”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的“回忆杀”中既有对纸质车票的眷恋——“那抹蓝色是青春的印记”,也有对数字化的期待——“再也不用担心车票弄丢报销不了”。正如一位网友评论:“车票会褪色,但旅途的记忆永远鲜活。电子发票记录的是行程,而纸质车票承载的是时代。”
从2018年海南环岛高铁的第一张电子客票,到2025年全面告别的纸质车票,这场“无纸化”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数字化征程。当最后一批纸质车票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更高效、更绿色的铁路时代正迎面而来。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