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最高法“强制社保”新规落地:破解养老金收支困局,东北结构性矛盾待解

发布时间:2025-08-13 11:08:17来源:
导语: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明确自9月起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不缴纳社保”的条款无效,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这一“强制社保”政策被视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养老金池“紧平衡”与区域结构性矛盾交织的背景下,政策落地效果仍面临挑战,东北等收不抵支地区尤为突出。

一、政策背景:从“自愿弃缴”到“强制参保”的法治转向

近年来,部分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与劳动者私下约定“不缴社保、发放补贴”,或通过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等方式规避社保缴纳义务。据人社部数据,2022年全国灵活就业人员中未参保比例达15%,其中超六成因“企业未缴纳”或“自愿放弃”。

最高法此次司法解释明确:

  • “弃缴协议”无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免除社保缴纳义务的条款,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 强化追责机制:劳动者可主张补缴社保,用人单位需支付滞纳金及罚款;情节严重者或被列入失信名单。

专家解读: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此举旨在遏制社保“逆向选择”现象,避免健康劳动者退出、高风险群体集中参保导致的基金风险,同时为全国统筹奠定法治基础。

二、养老金“紧平衡”压力:东北成典型缩影

尽管“强制社保”可扩大参保覆盖面,但养老金池的收支矛盾仍待破解。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为负的省份达12个,其中东北三省尤为严峻:

  • 辽宁:抚养比(退休人员/在职人员)达1.1:1,远超全国平均2.8:1,基金累计结余仅够支付8个月。
  • 黑龙江:连续9年收不抵支,2023年缺口超300亿元,依赖中央财政调剂。
  • 吉林:基金支出增速达12%,高于收入增速8个百分点,结构性风险加剧。

矛盾根源

  1. 人口老龄化:东北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5%,高于全国平均4个百分点,领取养老金人数激增。
  2. 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工业衰退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年轻劳动力外流,社保缴费基数增长乏力。
  3. 历史欠账:国企改革中大量“老人”“中人”未足额缴纳社保,形成隐性债务。

三、区域结构性矛盾:从“富帮穷”到“全国统筹”

为缓解地区间不平衡,我国自2018年起实施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2022年升级为全国统筹。然而,实际执行中仍面临两大挑战:

  • “南金北调”压力: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上缴资金占比超60%,而东北等地区依赖调剂比例过高,可能影响发达地区参保积极性。
  • 地方利益博弈:部分省份以“保障本地待遇”为由,拖延参保数据联网、基金归集,阻碍全国统筹进程。

案例:2023年,某东部省份因拒绝上缴超额结余基金,被财政部约谈后仍以“财政困难”为由拖延,暴露出区域协调机制待完善。

四、破局之路:强制参保与系统性改革并行

  1. 强化执法刚性
    • 建立社保缴费信用评价体系,将欠缴企业纳入“黑名单”,限制其招投标、融资等行为。
    • 推广“社保稽核+税务征收”模式,利用大数据比对企业工资总额与缴费基数,严查“低报缴费基数”行为。
  2. 优化养老金结构
    • 加快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压力。
    • 试点“渐进式延迟退休”,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延缓养老金领取时间。
  3. 区域政策协同
    • 对东北等老龄化严重地区,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要求地方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划转部分国企股权充实社保基金。
    • 探索“养老金跟随人走”机制,允许跨省流动人员自主选择参保地,减少地区间基金不平衡。

专家呼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指出,“强制社保”是第一步,更需通过经济转型吸引年轻人口回流、提高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等组合拳,从根本上破解养老金困局。

结语

最高法“强制社保”新规为养老金可持续性提供了法治保障,但在东北等收不抵支地区,政策效果仍需配套改革支撑。从“区域自保”到“全国一盘棋”,从“强制参保”到“激励多缴”,中国社保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层次变革。唯有兼顾公平与效率,方能筑牢“老有所养”的民生底线。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