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00后“炒菜多放辣椒”入选“吉林好人”引争议 官方回应:评选标准被误读,已重新沟通并完善流程

发布时间:2025-08-13 11:09:07来源:
导语:8月12日,一则“00后因炒菜多放辣椒被取消‘吉林好人’候选资格”的消息在网络引发热议。部分网友质疑评选标准“过于严苛”,甚至调侃“孝心难被认可”;也有声音认为,先进事迹应体现更高社会价值。8月13日,吉林省文明办回应称,事件系评选流程沟通不畅导致误解,已与当事人重新沟通并优化评选机制。

一、事件回溯:一份“家常事迹”引发的舆论风波

据网传信息,00后青年齐某在申报“吉林好人”时,将“为照顾父亲口味,炒菜时多放其爱吃的辣椒”写入个人事迹材料。随后,有消息称其因此被评审组以“事迹缺乏典型性”为由取消候选资格。

争议焦点

  • 支持方:认为“孝心无小事”,从细节处体现亲情更显真实,评选应包容多元价值观。
  • 反对方:指出“吉林好人”作为省级道德模范评选,需突出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等更高层次精神,家常琐事难以服众。
  • 调侃声:部分网友戏称“下次写‘为母亲学做满汉全席’”“‘帮邻居倒垃圾十年’是否够格”,质疑评选标准模糊。

二、官方回应:评选标准未变,流程沟通存瑕疵

8月13日上午,吉林省文明办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澄清事件全貌:

  1. 评选标准未针对“炒菜放辣椒”
    • “吉林好人”评选聚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大类别,强调事迹的“社会示范性”与“公众认可度”。
    • 齐某的申报材料中,除“炒菜放辣椒”外,还提及其长期照顾患病父亲、兼职赚取医药费等事迹,但未在初审材料中充分体现。
  2. 取消资格系材料表述问题
    • 初审阶段,评审组认为其提交的事迹“过于零散,缺乏核心亮点”,建议补充完善后重新申报,而非直接取消资格。
    • 后续沟通中,因工作人员表述不够清晰,导致齐某及家属误解为“因放辣椒被否决”。
  3. 已与当事人达成共识
    • 文明办已派专人向齐某解释评选规则,并协助其完善材料,突出“孝老爱亲”与“自强不息”的双重品质。
    • 齐某表示理解,并愿继续参与后续评选。

三、专家观点:先进事迹评选需平衡“真实”与“典型”

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教授分析称:

  • 社会价值导向不可偏废:道德模范评选需传递“超越个人、惠及他人”的价值观,避免将“私德”与“公德”混为一谈。
  • 细节呈现需有“公共意义”:若“炒菜放辣椒”能延伸至“关注老年人饮食健康”“传承家庭责任”等层面,亦可成为感人故事,但需避免“就事论事”。
  • 评选流程应更透明:建议公布具体评审细则与打分标准,减少公众猜测空间。

四、公众热议:道德模范应“接地气”还是“树标杆”?

事件折射出社会对道德评选的多元期待:

  • 支持“平凡英雄”:网友“@清风徐来”留言:“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能把小事坚持做好就是榜样。”
  • 强调“示范效应”:市民李女士认为:“道德模范应让人看到‘努力的方向’,比如捐资助学、救死扶伤,而非日常家务。”
  • 呼吁“包容性评选”:社会学者王教授建议,可增设“身边好人”等子类别,分层分类表彰不同领域的善行。

五、后续进展:吉林省文明办承诺优化评选机制

为回应社会关切,吉林省文明办表示:

  1. 修订材料申报指南:明确要求事迹描述需突出“社会影响”与“可复制性”,避免过于琐碎。
  2. 加强评审培训:组织专家对评审组成员进行伦理学、传播学培训,提升对事迹价值的判断力。
  3. 畅通反馈渠道:开通“吉林好人”评选咨询专线,接受公众对评选流程的监督与建议。

结语:一场因“炒菜放辣椒”引发的争议,最终回归对道德评选本质的探讨——如何让模范事迹既贴近民生,又引领风尚?吉林省文明办的回应与改进措施,或为类似评选提供借鉴:唯有在标准严谨性与表达人性化间找到平衡,方能让“好人”真正走进人心。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