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一赶海园被指人工投放蛤蜊引争议 园方回应:自然产量不足,为保游客体验
游客质疑:赶海变“挖养殖场”?
据游客发布的视频显示,退潮后的滩涂上,部分区域蛤蜊分布密集,且个体大小均匀,与自然生长的野生贝类存在差异。有游客表示:“挖上来的蛤蜊几乎一模一样,像是提前埋好的。”更有网友指出,园区此前宣传中强调“原生态野生赶海”,但实际体验却与普通养殖场无异,涉嫌虚假宣传。
园方回应:野生资源锐减,为保体验不得已为之
针对争议,该赶海园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坦言,近年来受海洋环境变化和过度捕捞影响,园区内野生蛤蜊、蛏子等贝类产量大幅下降。“以前游客随便挖都能有收获,现在经常空手而归,很多人抱怨‘赶了个寂寞’。”负责人表示,为维持园区口碑和游客满意度,他们不得不在部分区域补充人工养殖的蛤蜊,但投放量仅占总面积的极小部分,且未收取额外费用。
该负责人强调,园区仍保留了大面积纯野生赶海区,并在显眼位置设置提示牌,引导游客分区体验。“我们也在尝试生态修复,比如投放贝类幼苗、限制每日入园人数,但恢复需要时间。”他补充道。
行业观察:自然体验与商业运营的平衡难题
此事暴露出沿海旅游景区普遍面临的矛盾:一方面,游客对“原生态”“纯天然”的体验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近海资源衰退迫使经营者通过人工干预维持运营。某旅游研究院专家指出,赶海作为特色文旅项目,其核心价值在于人与自然的互动,但过度依赖人工投放可能削弱项目吸引力。“景区需探索更可持续的模式,比如开发科普教育、生态保护等增值服务,而非单纯追求‘挖得多’。”
游客声音:理解与不满并存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曾到访该园区的游客。部分人表示理解园方难处,“至少能让孩子体验到赶海的乐趣,总比啥都挖不到强”;但也有游客认为,景区应提前明确告知投放行为,“如果知道是人工的,可能就不会专门来了”。
监管部门:暂未发现违规,将加强行业指导
日照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目前尚未接到针对该园区的正式投诉,且人工投放养殖贝类不属于违法行为。不过,他透露将联合海洋渔业部门调研赶海行业现状,推动制定服务标准,引导景区诚信经营。
结语
从“靠海吃海”到“养海护海”,沿海旅游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生态保护间找到平衡点,既满足游客期待,又守护海洋资源,或许是所有赶海园需要共同解答的课题。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