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甲乙丙肝等传染病实现“一证溯源” 全国监测网络全面升级
技术突破:多病共检提升筛查效率,专病系统精准锁定病例
刘中夫介绍,传统传染病监测存在“单病种孤立、数据不互通”的痛点。此次升级的系统创新性整合艾滋病、甲乙丙肝等疾病的检测数据,通过身份证号作为唯一标识,构建全国统一的病例信息库。
- 多病共检:医疗机构在开展血液检测时,可同步筛查多种传染病指标,避免患者重复检测,降低漏诊率。例如,一次手术前的常规验血即可完成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筛查。
- 专病提报:确诊病例信息实时上传至国家疾控平台,系统自动分析传播链、地域分布及高风险人群特征,为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以丙肝为例,过去因症状隐匿,超60%患者未被诊断。现在通过系统追溯,可主动通知潜在感染者复检,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刘中夫说。
全国追查: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阻断传播链条
我国人口流动性大,传染病患者跨区域就医、务工现象普遍。新系统通过身份证关联技术,打破地域壁垒,实现病例全程追踪:
- 跨省联动:若患者在A省确诊,B省医疗机构调取其检测记录时,系统将自动提示风险,避免重复感染他人。
- 高危行为干预:对艾滋病感染者,系统可结合其活动轨迹,协同社区、公安等部门开展针对性宣传与随访,降低传播风险。
据统计,系统试运行期间,已成功追踪到跨省流动的艾滋病感染者1.2万例,丙肝患者3.8万例,相关地区疫情报告及时率提升40%。
隐私保护:三级加密技术确保信息安全
针对公众担忧的“数据泄露”风险,刘中夫强调,系统采用“匿名化+权限管控”双重保障:
- 数据脱敏:患者姓名、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加密存储,仅疾控专业人员可凭授权码调阅。
- 闭环管理:检测机构、医院、疾控部门数据交互全程留痕,严禁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
“我们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系统设计初衷是服务公共卫生,而非监控个人行为。”他补充道。
专家观点: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里程碑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立明评价,该系统标志着我国传染病防控从“单点作战”转向“全网协同”,尤其对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慢性传染病意义重大。“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预测疫情趋势,提前调配资源,甚至探索消除疾病的可能性。”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也发文肯定,称中国经验为全球传染病监测提供了“创新范本”。
未来展望:覆盖更多病种,融入“健康中国”战略
刘中夫透露,下一步系统将纳入梅毒、结核病等传染病,并对接医保、民政等部门数据,构建“防-治-管”一体化平台。例如,艾滋病患者可凭系统记录直接申请免费药物,乙肝母亲所生儿童可自动纳入疫苗接种提醒名单。
“最终目标是让传染病防控像天气预报一样精准,为每个公民筑起健康屏障。”他说。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