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tch因“眯眯眼”模特图陷辱华争议 全球紧急致歉
争议核心:种族歧视手势的“历史烙印”
此次争议的焦点在于模特的“眯眯眼”动作。该手势源于19世纪西方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常被用于影视、广告中强化“东方主义”偏见。尽管Swatch未在声明中明确解释图片设计意图,但网友指出,同系列海报中多次出现类似动作,且品牌方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时未作任何遮挡或说明,涉嫌“明知故犯”。更引发众怒的是,有网友发现Swatch曾在中国官网悄然替换争议图片,却未同步处理港澳台及欧美地区官网,被质疑“双标操作”,试图“蒙混过关”。
品牌危机:中国市场业绩暴跌下的“火上浇油”
Swatch的致歉声明背后,是其在中国市场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根据斯沃琪集团2025年上半财年报告,受消费疲软及本土品牌冲击,集团在中国市场净销售额同比下降11.2%至30.59亿瑞士法郎,其中Swatch品牌跌幅尤为显著。此前,该品牌曾凭借“亲民价格+潮流设计”策略在中国年轻消费者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近年来因产品创新不足、智能手表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持续萎缩。此次辱华争议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其品牌信任危机——社交媒体上,大量网友表示将抵制购买,甚至有消费者直播砸毁已购手表以表抗议。
行业反思:跨国品牌的“文化敏感度”缺失
这并非Swatch首次陷入辱华争议。2023年,该品牌曾因模特在展示手表时“不慎将脚踩在国旗图案上”被网友声讨,最终以删除图片、公开道歉收场。此次事件再度暴露出跨国品牌在全球化营销中对文化差异的忽视。专家指出,部分欧美品牌仍抱持“东亚市场容忍度高”的侥幸心理,试图通过“试探性冒犯”测试消费者底线,但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例如,2021年某国际快时尚品牌因“问题T恤”遭中国消费者抵制,最终退出中国市场;2022年某奢侈品牌因广告中“丑化亚裔模特”被罚没巨额款项。
消费者行动:从“愤怒”到“用脚投票”
此次事件中,中国网友的抵制行动呈现出高度组织化特征。一方面,社交媒体上迅速形成“截图存证-对比分析-舆论施压”的链条,网友通过制作“各地区官网图片更新时间表”,揭露Swatch“区别对待”的双重标准;另一方面,线下消费端出现明显反噬——据商场导购透露,Swatch专柜客流量较平日下降超70%,部分门店甚至出现“零成交”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手表品牌如飞亚达、海鸥等迎来销售小高峰,有消费者直言:“支持国货,总比给‘两面派’送钱强。”
后续影响:品牌重塑信任道阻且长
尽管Swatch在声明中承诺“将加强对模特培训及内容审核”,但公众对其诚意仍存疑虑。法律人士指出,若品牌被证实存在主观故意歧视,可能面临《广告法》中“侮辱、诽谤他人”的处罚,最高可处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此外,此次事件或波及Swatch集团旗下其他品牌——作为全球最大钟表集团,其旗下拥有浪琴、欧米茄等高端品牌,若集团整体声誉受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结语
从“眯眯眼”到“脚踩国旗”,Swatch的屡次“翻车”警示跨国品牌: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任何试图以刻板印象博眼球的行为,终将被市场抛弃。正如网友所言:“我们反对的不是审美差异,而是将歧视包装成‘艺术’的傲慢。”对于Swatch而言,道歉只是第一步,如何以实际行动重建与中国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将是其未来必须回答的命题。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