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拦截充电宝流入二手平台:安全漏洞与灰色交易链曝光
一、新规落地:机场安检拦截量激增,旅客被迫弃置充电宝
根据民航局新规,充电宝必须具备清晰3C标识且未被召回方可登机,额定能量超过100Wh需航空公司批准,超过160Wh则禁止携带。新规实施后,全国多地机场安检拦截量显著上升。例如,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在安检通道增设醒目标识,重点核验充电宝3C标识;上海虹桥机场日均拦截量从新规前的个位数增至数十个,旅客若不愿弃置,可选择通过快递寄回或暂存机场7天。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旅客因时间紧迫或不愿支付寄递费用,选择直接弃置充电宝。这些被弃置的设备本应由机场统一销毁或交由专业回收企业处理,但实际流向却成谜。
二、灰色交易链:二手平台成“法外之地”,无3C充电宝泛滥
在闲鱼、转转等二手平台,以“机场拦截”“安检扣留”为关键词的充电宝售卖信息泛滥。记者随机联系多名卖家发现:
- 价格低廉,来源存疑:部分商家以“22.8元/斤”“35元包邮3个”等低价兜售,甚至推出“盲盒”形式销售。当被追问货源时,卖家或含糊其辞称“内部渠道”,或直言“来自机场”。
- 无3C认证,安全隐患突出:记者购买的多款充电宝均无3C标识,部分产品存在电芯老化、容量虚标等问题。例如,一款标称“安克”品牌的磁吸无线充电宝虽非召回批次,但外包装已有明显使用痕迹,充电时发热严重。
- 销售规模庞大:东莞某卖家声称“要五千个都能搞得定”,其仓库中堆放着十余袋标注“云南机场”的充电宝;深圳福田一商家展示的图片显示,大量充电宝存放在机场安检专用胶盆中,疑似直接从安检环节流出。
三、利益链揭秘:回收企业“挂羊头卖狗肉”,机场管理存漏洞
尽管民航局明确要求机场将弃置充电宝交由专业企业处理,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回收企业并未履行销毁义务,而是转手将设备流入二手市场:
- 企业违规操作:广东东莞某回收企业业务经理承认,他们以“回收拆解”名义从机场收购充电宝,但实际仅挑选部分品相较好的产品转卖,其余才拆解提取贵金属。
- 机场管理缺位:上海、深圳等地机场虽设立自弃区域并提供寄递服务,但对弃置设备的后续流向缺乏追踪机制。例如,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客服表示“正在核实调查”,但未给出明确处置方案。
- 平台监管失职:二手平台对“机场拦截”等关键词的屏蔽措施形同虚设,卖家通过谐音词、图片描述等方式规避审查。法律专家指出,平台若未采取必要措施制止违法销售,需承担连带责任。
四、安全风险:劣质充电宝或成“定时炸弹”
无3C认证的充电宝普遍存在电芯质量差、保护电路缺失等问题,易引发过热、燃烧甚至爆炸。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多起充电宝起火事故,其中部分产品因未通过3C认证被召回。此次二手平台泛滥的“机场拦截”充电宝,若被消费者用于日常充电,可能重蹈覆辙。
此外,部分召回批次充电宝(如罗马仕、安克创新召回的120余万台设备)因存在设计缺陷,已被明确禁止使用。然而,二手商家却公然售卖这些产品,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
五、监管升级:多部门联合整治,严打灰色交易
针对这一乱象,民航局、市场监管总局已展开行动:
- 民航局:强化源头管控:要求机场完善弃置设备登记制度,确保流向可追溯;对违规处置的单位追究责任。
-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专项整治:7月至9月,全国范围内严查销售无3C认证充电宝行为,对电商平台网店资质进行审核,曝光典型案例。
- 企业补位:探索付费回收:部分具备资质的回收企业(如鑫广再生资源)表示,愿为市民提供无3C充电宝付费回收服务,填补行业空白。
六、消费者提醒:谨慎购买,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充电宝时应:
- 查验3C标识:确保产品通过国家强制性认证,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 拒绝低价诱惑:对“论斤售卖”“盲盒”等异常销售方式保持警惕,勿因小失大。
- 保留证据维权:若购买到无3C认证产品,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最低赔偿500元。
结语
机场拦截充电宝流入二手平台,暴露了航空安全管理与市场监管的双重漏洞。唯有通过强化源头管控、严打灰色交易、完善回收体系,才能筑牢安全防线,让消费者远离“定时炸弹”。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