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特大暴雨致多地内涝,水务局回应:降雨量破纪录,防蚊网影响暂无法判定
极端降雨打破历史纪录,城市“海绵”不堪重负
据佛山市气象台监测,8月14日14时15分至15时15分,南海狮山镇录得最大1小时雨量129.5毫米,打破佛山1小时降雨历史极值(原纪录126.6毫米);16时至19时,禅城区南庄镇3小时雨量达255.5毫米,刷新佛山3小时降雨纪录。此次降雨呈现“短时雨强超极值、过程累积雨量大、强降雨落区重叠”特征,导致禅城、南海、顺德等区多条道路积水,其中禅城区华存街(融创)站监测到最深积水达1米,三水区云东海站、西青大道站积水分别达0.77米和0.67米。
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鹏分析,佛山中心城区海绵设施设计标准为抵御26.7毫米/小时降雨,而此次极端降雨远超该标准,超标雨水需依赖城市雨水管网和排涝系统。若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积水,则表明排水系统存在短板。
防蚊网引争议:防疫措施与排水效率的平衡之困
内涝发生后,部分网友将矛头指向佛山近期推行的下水道防蚊措施。据公开报道,为防控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佛山部分区域在下水道井盖小孔加装隔离膜,并在管道内安装防蚊纱网,以阻断蚊虫孳生路径。然而,有市民质疑,防蚊网孔径过小可能阻碍雨水下泄,加剧内涝风险。
对此,佛山市水务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此次降雨强度远超排水系统设计能力,防蚊网是否影响排水暂无法判定。目前我们已连夜抽排,积水基本退去,后续将联合气象、疾控部门评估防蚊措施与排水效能的关联性。”禅城区住建水利局则表示,智慧新城等低洼片区积水主因是地势低、排水路径长,短期内将通过增派应急排涝车、加强管道清疏等方式缓解内涝,中长期计划提升排水标准至“10年一遇”降雨量。
专家:系统治理需“防”“排”协同
刘鹏指出,城市排水防涝需统筹“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全链条。他建议:
- 短期应急:在低洼片区增设移动式排涝泵,暴雨时打开井盖加速排水,并强化预警机制;
- 中期改造:将智慧新城等片区雨水管道标准从“5年一遇”提升至“10年一遇”,排涝系统从“30年一遇、24小时排干”提升至“50年一遇、24小时排干”;
- 长期规划:编制专项综合整治规划,通过数学建模优化雨洪调蓄空间布局,避免单一措施“头痛医头”。
佛山市疾控中心提醒,当前仍处于蚊媒传染病高发季,市民需及时清理积水容器,社区应持续开展灭蚊消杀,避免因内涝导致疾病传播。
台风“杨柳”余波未平,新一轮降雨将至
据佛山市气象台预报,8月18日至19日,受南海扰动和西南季风影响,佛山将再迎大雨到暴雨,局地伴有8级雷雨大风。水务部门已启动24小时值班制度,对易涝点实施“一点一策”预案,全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此次极端天气再次敲响城市韧性建设的警钟。如何在防疫安全与排水效率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佛山乃至全国城市治理的新课题。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