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油气田累计产气突破7000亿立方米,技术攻坚铸就能源安全新里程碑
产能跃升: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作为西南地区天然气供应的“主力军”,西南油气田公司2025年1-8月新投产气井301口,新建年产能77亿立方米,生产天然气300.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其中,上半年新增15口百万方级高产气井,累计测试日产量超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增一个年产2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据公司副总地质师杨洪志介绍,今年天然气产量增量规模居全国油气田首位,预计年底年产量将达5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可满足1.5亿户家庭、4.5亿人一年的用气需求。
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西南油气田对四川盆地“低渗、高含硫、复杂构造”世界级难题的持续攻坚。公司构建起涵盖十大专业方向、12个技术系列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形成129项特色技术,其中本土化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填补国内空白,超深层天然气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依托技术突破,安岳气田、川南页岩气田等万亿储量特大型气田相继探明,常规气、页岩气、致密气三大领域产量同步快速提升。
技术破局:从“地质禁区”到“产能高地”
四川盆地素有“天然气地质博物馆”之称,其地层构造复杂程度居全球前列。西南油气田通过“技术集成+自主创新”双轮驱动,攻克了一系列关键难题:
- 超深层开发:在地下7000米以深区域实现高效钻井,单井日产量突破百万立方米,刷新国内超深层天然气开发纪录;
- 高含硫气田安全开发:形成一套完整的硫化氢监测与治理体系,确保含硫量超30%的气田安全稳产;
- 页岩气效益开发:创新“体积压裂+智能完井”技术,单井成本较初期下降40%,采收率提升至25%以上。
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支撑了西南油气田的产能爆发,更推动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从2010年的15%降至2025年的38%,能源安全底线进一步筑牢。
民生保障:从“川渝腹地”到“全国网络”
目前,西南油气田的供气网络已形成“北抵秦巴、南至滇黔、东联鄂西、西接川藏”的格局,覆盖川渝核心经济圈、滇黔工业走廊及鄂西生态区,服务2500余万户居民和超万家工业企业。在2025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公司通过优化调峰策略,日均增供天然气1200万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区域能源供应稳定。
“7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为全国每户家庭点亮了1.2万盏节能灯,或驱动了3.5亿辆新能源汽车行驶1万公里。”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生产运行部副主任刘巍用一组数据诠释了这一里程碑的民生价值。
绿色未来:从“产量标杆”到“低碳先锋”
面向“双碳”目标,西南油气田正加速向“绿色能源综合供应商”转型。公司计划到2030年建成我国首个“零碳油气田”,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 产能结构优化:将页岩气产量占比从目前的45%提升至60%,利用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比煤炭低50%的优势;
- CCUS技术规模化应用:在川南地区建设年捕集二氧化碳100万吨的示范工程,将排放的温室气体转化为工业原料;
- 氢能产业链布局:依托现有管网和储气库,探索“天然气+氢能”混合输送模式,为西南地区氢能产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7000亿立方米是新的起点,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杨洪志表示,西南油气田将持续攻关“深地工程”和“智能油田”技术,力争到2035年累计产气突破1.2万亿立方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