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委书记怒斥“不敢得罪人”风气:当领导就要有斗争精神,敢担当!
“飙车噪音”“违停拥堵”:城市治理乱象刺痛民心
会议现场播放的航拍画面触目惊心:八廓商城门前人行道被私家车侵占,盲道沦为“断头路”;江苏东路废弃工地围挡内野草疯长,百米外市民却为抢车位大打出手。据拉萨交警支队数据,核心区停车位缺口达4.2万个,但违章停车日均纠处量同比下降17%。这组矛盾数据背后,暴露出执法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
“凌晨两点,改装摩托在布达拉宫广场飙车,震得商铺卷帘门嗡嗡作响;早高峰时段,江苏路因违停车辆导致三公里拥堵,上班族在40℃高温中暴晒。”肖友才举例时,会场大屏幕同步播放市民投诉视频。他痛陈,部分摩托车拆除排气管制造刺耳噪音,汽车长时间鸣笛扰民,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根源在于“前怕狼后怕虎”的畏难情绪。
“斗争精神”破局:从“避责型执行”到“担当型治理”
肖友才的怒斥并非空穴来风。他指出,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避责型执行”现象:部分干部将“自保”置于“担当”之上,面对矛盾时“绕道走”,遇到问题“踢皮球”。典型案例触目惊心:2024年拉萨某街道办因“担心引发群体事件”,对商户占道经营问题拖延三年未决,最终导致消防通道被堵酿成火灾;2025年初,某区城管局在整治违建时,因“怕得罪开发商”仅拆除部分附属设施,主建筑至今屹立不倒。
“这种风气不扭转,首府城市何谈辐射带动作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曾在2023年干部大会上敲响警钟。此次肖友才的“怒斥”,被视为对“避责型执行”的公开宣战。他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斗争精神”:“要打得过情面,敢于担当就是要敢于得罪人!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问题,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
“清单化+项目化”:拉萨治理风暴全面升级
为破解治理难题,拉萨市同步推出“硬核”举措:
- 严明纪律“双剑合璧”:一手抓严督实导,通过“回头看”工作及时发现整改问题;一手抓执纪问责,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行为“零容忍”。仅2025年上半年,全市已查处相关案件23起,问责干部17人。
- 交通整治“组合拳”:针对飙车、违停、鸣笛等顽疾,公安部门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增设违停抓拍设备120套,划定严管街道38条,并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强驾驶员教育管理。
- 停车难“破局之道”:大力开发临时停车场,利用围挡内空地新增车位5200个;规范地下停车场管理,对“有场不停”行为顶格处罚;在街道和人行道划定电瓶车停放区,设置明确指示标志。
社会反响:从“拍手叫好”到“期待实效”
肖友才的发言引发网友热议。微博话题#拉萨市委书记怒斥不敢得罪人#下,四千多条评论涌入,既有市民晒出“举报改装车反被威胁”的私信记录,也有体制内干部感慨“终于有领导捅破这层窗户纸”。退休处级干部达瓦在茶馆向媒体坦言:“过去有时宁可得罪群众也不敢得罪上级,现在书记把话挑明了,我们干活也有了底气。”
治理专家指出,破除“避责型执行”需多管齐下:制度层面建立“担当作为正负面清单”,激励层面推行“干部实绩档案”,文化层面培育“为担当者担当”的组织氛围。拉萨市已率先探索:2024年试点“治理积分制”,干部每解决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加5分,积分排名靠前者优先提拔;2025年设立“担当作为奖”,对整治违建、化解信访积案的12个集体和23名个人予以重奖。
“最好的献礼是让市民看到变化”
“当领导不仅是一份权力,更是一份责任。”肖友才指着城市沙盘强调,拉萨将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契机,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回应群众期盼。据拉萨12345热线数据,“停车场不足”连续三周位居投诉榜首,“执法不公”紧随其后。对此,市委市政府明确:8月底前完成核心区交通标志标线优化,9月底前新增公共停车位8000个,10月底前实现违停抓拍设备全覆盖。
“老百姓不需要‘老好人’领导,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实干家。”网友的留言道出民心所向。拉萨的治理风暴,或许正为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一份“敢字当头、干字为先”的生动样本。唯有让“斗争精神”成为领导干部的底色,才能让城市脉搏更有力,让民生答卷更温暖。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