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学术净土蒙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校长廖小平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

发布时间:2025-08-08 16:13:21来源:
2025年8月8日,湖南省纪委监委一纸通报震动教育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廖小平因大搞学术腐败、侵吞巨额科研经费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这位曾执掌湖南省属重点高校6年的“学者型官员”,最终因背弃教育初心沦为阶下囚,其堕落轨迹为高校治理敲响警钟。

双开通报:学术腐败与贪腐手段触目惊心

湖南省纪委监委通报显示,廖小平的违纪违法行为呈现“系统性腐败”特征:

  • 学术腐败成体系:利用校长职权干预科研项目评审、论文发表、学术荣誉授予等环节,形成“学术-利益”交换链条。其主导的“绿色发展研究院”被指为科研经费套取平台,多名教师被迫缴纳“项目管理费”以换取课题立项。
  • 科研经费“黑洞”:通过虚开发票、虚构劳务支出、套取设备采购差价等手段,侵吞国家科研资金。据初步核查,其任职期间涉案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部分资金被用于个人购房、子女海外留学及奢侈品消费。
  • 权力寻租网络:在干部选拔、职称评定中明码标价,其秘书记录显示,2018-2022年间累计收受下属贿赂超800万元,形成“提拔一个处级干部需‘进贡’50万”的潜规则。
  • 生活腐化堕落: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利用职务便利为情妇安排工作、承接校园工程,甚至动用科研经费为情妇注册公司。

堕落轨迹:从“伦理学专家”到“腐败典型”

公开资料显示,廖小平曾是学术界“明星校长”:

  • 头衔光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智库领军人才,曾任湖南省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涵盖伦理学、生态文明与高等教育学。
  • 仕途顺遂:1983年入党后,历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2016年升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2022年卸任后仍保留二级教授待遇。
  • 表里不一:其曾公开宣称“高校领导要成为道德标杆”,却在背后大搞“学术霸权”。据该校教师透露,廖小平要求所有科研项目必须经其“指导”,否则不予立项;其博士生论文需嵌入其学术观点方可通过答辩。

案中案:原党委书记王汉青同日被查

值得关注的是,与廖小平案同步曝光的还有该校原党委书记王汉青的腐败问题。这位曾任4所高校“一把手”的学者,同样被指控侵吞科研经费、在干部选拔中收受贿赂。两人任职时间高度重叠,形成“书记-校长”腐败二人转:

  • 利益共同体:王汉青主导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与廖小平掌控的绿色发展研究院存在科研经费交叉套取。
  • 对抗审查同盟:通报指出,两人曾串供、伪造证据,试图掩盖侵吞1.2亿元校园改造专项资金的事实。
  • 系统性溃烂:调查发现,该校财务处、科技处多名中层干部参与分赃,形成“上层分大头、中层喝汤”的腐败链条。

教育反腐:从个案清理到制度重构

廖小平案暴露出高校治理的深层病灶:

  • 学术权力失范:高校行政化导致“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校长集学术、行政、财务大权于一身,缺乏有效制衡。
  • 科研经费监管漏洞:现行“项目制”管理使经费使用缺乏透明度,部分高校通过“横向课题”“技术咨询”等名义变相套取资金。
  • 选人用人腐败:干部选拔“唯亲、唯钱、唯上”现象普遍,学术能力让位于“关系运作”。

对此,湖南省纪委监委已部署全省高校专项整治:

  • 科研经费“阳光化”:推行“预算-执行-审计”全流程公开,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
  • 干部选拔“去行政化”:扩大教授治学范围,实行校长遴选委员会制度。
  • 学术生态净化:设立学术不端举报平台,对论文造假、数据篡改等行为“一票否决”。

警示录:当教育沦为生意场

廖小平在忏悔书中写道:“我把学校当成了私人领地,把科研经费当成了提款机。”这番自白,道出了部分高校管理者将教育异化为权力寻租工具的扭曲心态。从翟天临学术造假到天津大学张裕卿论文数据造假,再到如今的廖小平案,教育领域反腐已从“打苍蝇”转向“挖蛀虫”,从个案查处延伸至制度重构。

教育是国之大计,高校领导本应是学术灯塔与道德楷模。 廖小平们的堕落,不仅损害了教师群体的声誉,更侵蚀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唯有以“零容忍”态度刮骨疗毒,方能守护学术净土,重塑教育尊严。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