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女子景区摸马被咬:动物咬伤背后的健康风险与安全警示

发布时间:2025-08-08 16:10:57来源:
2025年8月6日,贵州毕节某景区发生一起动物咬伤事件:一名女子在草原上试图与一匹马互动时,因触摸马肚子引发马匹自卫反应,被狠狠咬伤手臂。尽管伤口表面仅见撕裂,但医生提醒,动物咬伤远非“皮外伤”那么简单,破伤风、狂犬病、细菌感染等风险需高度警惕。

事件回溯:温顺表象下的自卫本能

据目击者描述,事发时女子手持手机靠近马群,试图拍摄“人与动物和谐互动”的画面。当她伸手触摸一匹马的腹部时,马匹突然受惊,扭头咬住其手臂并剧烈甩动,导致伤口深达皮下组织,肌肉外露。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涉事马匹为当地牧民散养,未经过专业驯化,对陌生人的触摸极为敏感。

“马看似温顺,但腹部是其敏感部位,触摸可能被视为攻击信号。”动物行为学家李教授解释,“尤其在发情期或护犊时,马匹的自卫反应会更强烈。景区动物虽未主动攻击,但人类行为越界是事件主因。”

健康风险:从破伤风到狂犬病的致命链条

动物咬伤的危害常被低估。毕节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医生指出,该女子伤口存在三大风险:

  1. 破伤风感染
    马口腔中的破伤风梭菌在缺氧伤口中可大量繁殖,释放神经毒素,导致肌肉强直、痉挛,甚至呼吸衰竭。王医生强调:“即使伤口表浅,若被泥土、粪便污染,感染风险仍极高。该女子需在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

  2. 狂犬病隐患
    尽管马传播狂犬病的概率低于犬、猫,但并非零风险。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报告的狂犬病病例中,3%与马、驴等家畜有关。“若马曾接触蝙蝠、流浪犬等高风险动物,或来自狂犬病流行区,病毒传播可能性显著增加。”王医生建议,“无论动物是否接种疫苗,咬伤者均应按‘十日观察法’处理:立即接种首针疫苗,同时观察马匹健康状况10日。若马死亡或出现异常,需完成全程免疫。”

  3. 多重细菌感染
    马口腔中的大肠杆菌、链球菌、放线菌等可引发伤口化脓、败血症,甚至骨髓炎。该女子伤口已出现红肿,需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等广谱抗生素,并每日清创换药。“若感染扩散至血液,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30%。”王医生补充。

景区责任:动物互动需专业管控

事件暴露出景区动物管理漏洞。涉事景区虽在入口处设置“请勿触摸动物”警示牌,但未安排专人引导,且未对散养马匹进行健康检查。旅游安全专家张律师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245条,景区若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建议景区建立动物互动区,配备驯养师,并强制游客购买意外险。”

目前,该女子已接受清创缝合和破伤风注射,正在观察狂犬病风险。景区承诺加强动物管理,并赔偿其医疗费用及误工损失。

公众警示:与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这起事件为公众敲响警钟。动物行为学家建议:

  • 识别危险信号:马匹耳朵向后贴、尾巴夹紧、频繁踢腿时,表明其处于紧张或愤怒状态,应立即远离。
  • 避免“禁忌动作”:不要触摸马匹腹部、腿部、面部等敏感部位;喂食时勿将手伸入马嘴,防止被咬。
  • 应急处理原则:若被咬伤,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压迫止血后就医;勿用嘴吸吮伤口或涂抹草药,以免加重感染。

截至发稿,该女子伤口感染风险已初步控制,但需持续观察狂犬病症状。 这场意外再次提醒:动物不是“道具”,尊重其天性,保持安全距离,才是避免伤害的终极法则。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