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吉鸿昌绝笔书妻:铁骨柔情铸就抗日丰碑

发布时间:2025-08-08 16:12:13来源:
1934年11月24日,北平陆军监狱的寒风中,39岁的抗日名将吉鸿昌在就义前写下最后一封家书。这封仅百余字的绝笔信,以“红霞吾妻鉴”开头,以“我笔嘱矣”收尾,字字泣血,句句千钧,既是对妻儿的深情托付,更是对民族大义的慷慨宣言。 当日,吉鸿昌身披斗篷,面对刽子手的枪口,以树枝在雪地上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绝命诗,随后端坐椅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英勇就义。

绝笔信:铁骨柔情下的家国抉择

在写给妻子胡红霞的信中,吉鸿昌以“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开篇,将个人生死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信中,他反复叮嘱妻子“不必过于伤悲”,却字字浸透牵挂:

  • 子女教育:家中余产“留作教养子女等用”,并特意将儿子吉兰泰托付给南开中学教务长喻传鉴,要求其“以成有用之才”;
  • 家族责任:继母由三弟吉永昌等“照应教(孝)敬”,免去妻子后顾之忧;
  • 隐晦劝诫:信中未提营救之事,却以“家中事俱已分清”暗示妻子勿再奔走,避免无谓牺牲。

这封家书没有华丽辞藻,却以最朴素的言语展现了一位革命者的家国情怀。据天津博物馆馆藏原件显示,信中“您”的称呼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家庭中极为罕见,足见吉鸿昌对妻子的敬重与深情。

就义前:雪地绝笔与椅上赴死

11月24日上午10时,军法官在狱中宣读死刑判决时,吉鸿昌神色坦然,索要纸笔写下遗书后,提出“不能跪下从背后挨枪”的要求。被押至东场院刑场后,他见雪地洁白,便拾起树枝写下气吞山河的诗句: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写毕,他拒绝蒙眼,要求“给我把椅子”。面对黑洞洞的枪口,吉鸿昌端坐椅上,高呼革命口号,枪声响起,一代抗日名将血洒刑场。据狱友林少文回忆,吉鸿昌牺牲后,其贴身小褂口袋中发现一张香烟纸,上书“不要告诉我太太知道”“不要厚殓”,尽显英雄的细腻与悲悯。

身后事:妻子抵押房产赎遗体,家族守护忠魂

吉鸿昌牺牲后,国民党当局百般刁难,不许胡红霞领回遗体。为完成丈夫遗愿,她毅然抵押家中唯一房产,凑齐8万元赎金,又通过熟人买通典狱长,才得以将丈夫入殓。原拟安葬于天津,因担心特务破坏,1935年春,吉鸿昌的三弟吉永昌与胡红霞携子女,将灵柩秘密运回河南扶沟县吕潭镇老家。

如今,吉鸿昌的遗书分别藏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天津博物馆,成为红色教育的珍贵教材。其子吉兰泰、女吉瑞芝继承父志,多次公开讲述父亲事迹,将“为时代而牺牲”的精神代代相传。

历史回响:从“我是中国人”木牌到抗日丰碑

吉鸿昌的英勇并非偶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因拒绝“剿共”被蒋介石革职,流亡海外期间,他自制“我是中国人”木牌,在西方列强面前捍卫民族尊严;1933年,他变卖家产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率部收复察北四县,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正如他在就义诗中所言,吉鸿昌用生命诠释了“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赤子之心。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指出:“吉鸿昌的绝笔信与就义场景,是中国共产党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生动写照,其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激励着中华儿女。”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 吉鸿昌的绝笔信与雪地诗句,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革命者“为时代而牺牲”的崇高境界,也映照出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挺起的脊梁。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